首页 > 正文

那睿智、清澈的目光

发布时间:2020-10-13文章来源: 浏览次数:

   清明时节,总不免忆起故人。去年冬日,我接到大学同窗的短信,得知中文系老主任、曲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聂健军先生故去了,心中不禁怆然,一位自己敬重的老师走了。

    和师友们聚在灵堂,向恩师深深鞠躬后抬首,先生遗照中那睿智、清澈的目光仿佛还像往日一样亲切地注视着自己。

    多么熟悉的目光,多么令人敬重的目光!

   上世纪80年代,我就读于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,先生教授马列主义文论。讲课时,先生常穿一身整洁的中山装,目光时时扬起,似乎向天穹中探寻着真理的光芒。先生讲授的许多具体内容都不记得了,但先生那条理清晰的授课风格、那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文学的方法却使我终生难忘。自己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后,也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、观点、方法看待新闻现象,运用事物皆为个性、共性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重要观点,撰写了《新闻的典型化艺术》一书,算是多年后我受惠于老师的教诲,给老师交的一份作业吧。

   除了听先生的授课,平常与先生并无单独接触。但其他任课老师对先生的敬重的谈论,增添着我对先生的敬仰。作为系主任,他选择教授有些枯燥、不太容易出研究成果的马列文论。尽管他管理、教学“一肩挑”,工作繁重,但他总能合理分配时间,博览群书,写下大量的讲义和学术卡片。他讲课,理论联系实际,每次都能把有些枯燥的理论讲授得趣味盎然、如品佳茗。他一直笔耕不辍,写下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著作。多年以后,在《齐鲁学刊》等学术刊物上拜读先生的大作,如同坐在课堂里听课般亲切。

   有一次,系里请来一位研究回文诗的老专家作报告。在苏步青先生题写馆名的图书馆楼的一间会议室里,老专家介绍完他的研究成果和写作回文诗的技巧后,让同学们现场作一首回文诗交给他看看。记得那时,我第一个交了卷,并得到了老专家的肯定。此时,先生用他那睿智、清澈的目光看了我一眼。我感觉那是最高的奖励了。

   在我读师范学院的四年时光里,我不断地想象自己未来做教师应该是什么样子。小学、中学、大学,自己接触到那么多优秀的恩师,他们为人师表的风范在我的脑海中交相辉映。但先生那睿智、清澈的目光却总让我想到,为师者就应该有那样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目光。

   目光,是心灵的闪耀。没有一颗博大、智慧、善良、正直、充满爱心的心灵,就不会有那样睿智、清澈的目光。那是一种能够教会人向善、坚强、乐观的目光,那是能够让你的心灵无法不敞开、无法不坦诚的目光。作为一名教师,应该怎样读书,怎样做人,怎样修炼,才能拥有这般的目光呢?

   不知道生活中的先生是什么样子。只知道,傍晚时分,宁静的曲师校园内,常常看到身材颀长的先生被女儿挽着,在林荫道上散步。先生在家中一定是位慈爱的父亲。

   一个人一生中,总有几位让他感觉完美无瑕的人,视作人生的楷模。先生在我的心目中就是这样的人。每每自己在工作、学习中做得不够好,总感到有愧于老师的教诲,有愧于那睿智、清澈的目光。

   我想,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。凡那时在中文系就读的学生,都不会忘记这位老系主任,不会忘记那曾经关爱地注视过自己的睿智、清澈的目光。

    曲师校园,楼舍翻新。然而,先生曾经为我们授课的大屋顶建筑西联教室风采依旧。


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:李霞

友情链接